三叉神经痛(Trigeminal Neuralgia, TN),是一种源于三叉神经分布区域的反复发作性剧烈疼痛综合征。它被称为“人类最剧烈的疼痛之一”,在国际疼痛协会分类中,归属于神经源性疼痛的典型代表。
一、三叉神经的解剖与生理基础
三叉神经为第5对脑神经(CN V),是面部感觉的主要通道,兼具部分运动功能。其三个分支包括:
1. 眼神经(V1):支配额部、眼眶、前额部皮肤及眼球;
2. 上颌神经(V2):支配上颌骨、面颊、上唇及上牙;
3. 下颌神经(V3):支配下颌、舌前2/3的感觉及咀嚼肌运动。
三叉神经痛多数起源于神经根部(根入区)或脑桥部附近的脱髓鞘损伤区域。
二、病因与发病机制
No.1 原发性(三叉神经痛I型)
目前最主流的病因学理论为:血管压迫假说(Neurovascular Compression Theory)。
最常见压迫结构为:小脑前下动脉(AICA)或上小脑动脉(SCA)。
动脉搏动持续刺激神经根,引起局灶性髓鞘脱失(demyelination),形成异位兴奋区。
神经信号异常放电,导致感知“非伤害性刺激”为剧烈疼痛。
No.2 继发性(三叉神经痛II型)
可由以下病因引起:
肿瘤压迫(听神经瘤、脑膜瘤、桥小脑角区肿瘤)
多发性硬化(MS):典型的脱髓鞘病引起神经元兴奋异常
脑干梗塞或动静脉畸形
带状疱疹后神经痛
No.3 特发性
即无明显影像学异常和病因,但具备典型临床表现。
三、临床表现
典型表现:短暂、剧烈、反复发作的电击样、刀割样、灼烧样疼痛,位于一侧面部,通常持续数秒至2分钟。
诱发因素:刷牙、洗脸、说话、咀嚼、吹风等轻微刺激即能触发(即“触发点”现象)。
好发部位:最常见于V2/V3支配区域,V1受累较少。
缓解期:发作间歇期完全无痛。
随病程延长,可从间歇发作转为持续性隐痛与阵发性剧痛并存。
四、诊断与分型
No.1 诊断标准(基于ICHD-3和Burchiel分类)
典型三叉神经痛(Classic TN,I型):阵发性疼痛、电击感、触发点阳性,MRI排除继发性病因。
非典型三叉神经痛(Atypical TN,II型):伴有持续性钝痛或烧灼痛,治疗反应差。
继发性三叉神经痛(Secondary TN):明确器质性病变所致(如肿瘤、MS等)。
No.2 辅助检查
MRI+C(增强)+TOF三维重建:观察神经血管关系、肿瘤、脱髓鞘病变;
VEP/BAEP等神经电生理:评估神经功能;
脑脊液分析(如疑似MS、感染)。
五、治疗方案
No.1 药物治疗(首选)
卡马西平(Carbamazepine):首选药物,控制率达80%。开始剂量低,逐渐增加,注意肝功能、电解质监测。
奥卡西平(Oxcarbazepine):副作用更少,但对部分人群效果稍弱。
其他选项:加巴喷丁、拉莫三嗪、巴克洛芬等,适用于对卡马西平耐受差者。
注意:长期用药需警惕嗜睡、共济失调、药物过敏综合征(DRESS)等副反应。
No.2 神经介入与微创手术
适用于药物无效或副作用明显者:
射频热凝术(RFA):选择性破坏痛觉神经纤维,疼痛缓解率高,复发率低。
球囊压迫术(PBC):对持续性钝痛患者效果较好。
甘油注射术(Glycolysis):化学破坏神经髓鞘,操作相对温和。
No.3 显微血管减压术(MVD)
唯一非破坏性且可针对病因治疗的手术方式。
手术在显微镜下将压迫神经的血管移开,并置入垫片隔离。
疗效显著,5年无痛率约为75%–85%,但需全麻,术后风险包括脑神经损伤、感染等。
No.4 其他方法
立体定向放射治疗(Gamma Knife):适合高龄或不能接受常规手术者;
中医针灸:对部分轻中度患者,尤其是在稳定期可缓解疼痛、改善生活质量;
心理干预:对于慢性疼痛伴焦虑抑郁者尤为重要。
六、预后与管理
多数原发性TN患者经过药物或手术治疗可获得良好缓解;
继发性TN需针对原发病(如肿瘤、MS)综合治疗;
疾病呈复发倾向,需长期随访,尤其是手术后5年内。
七、结语
三叉神经痛虽然病死率低,但因其剧烈疼痛、影响生活、心理负担重,被称为“最折磨人的面部疼痛”。
只有多学科协作、规范诊治、早期识别高危患者,结合现代影像、微创技术与整体康复理念,才能为患者带来真正的缓解与希望。
三公扑克 地址:(南院)东湖区民德路264 号 (北院)红谷滩新区碟子湖大道1399 号 邮 编:330006 洪卫网审[2015]第20号 赣ICP备09009525-1号
三公扑克游戏试玩网站 版权所有,未经允许不得复制或镜像。 技术支持:中国江西网